天青泥夹支“豆碧泥” DouBiNi (Mung Bean Paste) Clay

豆碧泥称谓,出自周高起的《阳羡茗壶系》对天青泥及其夹支的描述中,但周高起原书中,将之称为浅黄泥:“……浅黄泥 陶现豆碧色”。为更形象地使读者理解,将其称为豆碧泥更好一些。与天青泥四个夹支描述的原则一样,周高起既描述了矿料特征,又描述了烧成后的效果。豆碧泥,矿料的颜色呈浅黄色。

地质构造

豆碧泥是天青泥的第三层夹支,埋藏于距地表15-20米。从地表,

依次是3-4米的表土层、

7-8米的黄石层、

  • 2米左右的小红泥(间或有少量朱泥)、

  • 1米左右的紫棕泥、

  • 0.5米的梨皮泥、

  • 0.3米的松花泥、

  • 0.1米的天青泥、

  • 0.25米的豆碧泥、

  • 0.2米的轻赭泥

(下部还有何种泥料尚不得知)。

矿料特点

豆碧泥与天青泥和另外三个夹支不同,出矿时外表就为浅黄色(其他则出矿2、3个月后如果露天放置也会氧化呈淡黄色),断面呈青灰色,为砂性较重的砂质岩,牛肉块状。

泥料特点

泥料较紫泥砂性重,较酥易爆,难成型。烧结温域较宽,烧结温度较高,在天青泥及其夹支中,是烧结温度最高的,1180度(2号标)初步烧结,颜色偏紫,1190度,开始呈青色,1200度,青绿色(豆碧色)

天青及四夹支矿脉。


豆碧泥矿层。

豆碧泥矿料